【防治】苦瓜立枯病症状和防治方法


在种植苦瓜的时候出现立枯病应该怎么办啊 , 下面就给大家说说解决方法:

【防治】苦瓜立枯病症状和防治方法

文章插图

苦瓜立枯病发病症状在苗床内 , 开始时仅个别瓜苗白天萎蔫 , 夜间恢复 , 经数日反复后 , 病株萎蔫枯死 , 早期与猝倒病不易区别 。 但病情扩展后 , 病株不猝倒 , 病部具轮纹或不十分明显的淡褐色蛛丝状霉 , 即病菌的菌丝体或菌核 , 且病程进展慢 , 别于猝倒病 。
苦瓜立枯病病原形态特征立枯丝核菌AG-4菌丝融合群(RhizoctoniasolaniKühnAG-4) ,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 该菌群是一种不产孢的丝状真菌 , 其菌丝形态与一些子囊菌、担子菌非常接近 , 该菌有菌丝融合现象 。 菌丝在融合前常相互诱引 , 形成完全融合或不完全融合及接触融合三种融合状态 。 我国已发现并建立了十多个菌丝融合群 , 其中AG一4是引起黄瓜、冬瓜等立枯病和玉米纹枯病的优势菌群 , 是个重要菌群 。 寄主广泛 , 引致多种作物病害 。 AG一4菌丝融合群的菌株根据菌核形态及去氧核糖核酸的氮盐基序列同源性又分为AG一4 HG—I、AG一4 HG—Ⅱ两亚群 , 前者在PDA培养基上形成菌核为暗褐色 , 后者有1/3~1/2形成灰色至白棕色菌核 。
立枯丝核菌分为三大群 , 一群是多核的立枯丝核菌 , 具3个或以上的细胞核 , 菌丝较大型 , 直径约6~10微米 , 其有性态为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 cucumeris (Frank)Donk) 。 在土壤中形成薄层蜡质状或白粉色网状至网膜状子实层 , 产生的担子桶形至亚圆筒形 , 比支撑担子的菌丝略宽一些 , 担子具3~5个小梗 , 其上着生担孢子;担孢子椭圆形至宽棒状 , 基部较宽 , 大小7.5~12×4.5~5.5微米 , 担孢子能重复萌发 , 在担子上形成2次担子 。 立枯丝核菌是由单一菌丝尖端的分枝密集而形成或是由尖端紧密地和菌丝密集而形成菌丝结 。 菌丝融合群不同 , 在形态、病理、生理和生态方面也不完全相同 。 至于各融合群的致病特异性及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 [2]
传播途径与发病条件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中越冬 , 且可以在土中腐生2~3年 。 菌丝能直接侵入寄主 , 通过水流 , 农具传播 。 病菌发育适温24℃ , 最高40~42℃ , 最低13~15℃ , 适宜pH3~9.5 。 播种过密、间苗不及时、温度过高易诱发该病 。
苦瓜立枯病防治方法基本方法
(1)选用江门大顶、槟城苦瓜、穗新2号、夏丰2号、90-2苦瓜、湛油苦瓜、玉溪苦瓜等耐热品种 , 可减轻发病 。
(2)选用成都大白苦瓜、湖南的89—1苦瓜、89—3苦瓜等耐寒品种及江门大顶、英引苦瓜、夏雷苦瓜等耐高温高湿品种 , 可减轻发病 。
(3)适期播种 , 苦瓜喜温 , 气温高于10℃才能正常生育 , 因此播期不宜过早 , 北方以4月上旬播种于棚室为好 , 苗期20~30天 。
(4)苦瓜种皮厚且硬 , 在早春低温条件下出苗困难 , 整齐度差 , 在土壤中持续时间长易染病 。 因此应在播种前采用机械破伤法 。 用钳子夹使种壳破裂 , 但不能把种壳去掉 , 发芽势明显增强 。
药剂方法(1)用50%双氧水浸种3小时 , 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后播种 , 适于大面积应用 。
【【防治】苦瓜立枯病症状和防治方法】(2)播前将种子置于56℃温水中浸泡至自然冷却室温后 , 再继续浸24小时 , 然后置于30~32℃条件下催芽 , 芽长3毫米时播种 。
(3)为培育壮苗防止猝倒病 , 播种后应盖一层营养土 , 浇足水后盖膜保温保湿 , 出苗后喷0.2%~0.3%的磷酸二氢钾2~3次 , 增强抗病力 。
(4)必要时可喷洒69%安克锰锌水分散粒剂或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 。

推荐阅读